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公开择优 项目申报指南(2020年8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办公室

2020年8月

目   录

  • 汽车产业链 1
  • 项目1  电动车智能化底盘关键技术创新开发与应用 1
  • 项目2  铝合金汽车副车架轻量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
  • 机械产业链 3
  • 项目1  预制桥墩装配连接产品体系与其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其产业化 3
  • 项目2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列车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4
  • 项目3  智能糖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5
  • 项目4  新一代高端耐腐耐磨离心泵研发及产业化 5
  • 电子信息产业链 7
  • 项目1  中国—东盟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与运营 7
  • 项目2  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技术应用示范 8
  • 项目3  民族特色智能融媒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示范 10
  • 项目4  可信人工智能云创新与产业化 11
  • 项目5  广西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 13
  • 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14
  • 重大专项  高性能新材料产业技术提升 14
  • 项目1  TFT用ITO靶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14
  • 项目2  高性能新型铸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14
  • 生物医药产业链 16
  • 项目1  瑶医优势病种特色产品研发与应用 16
  • 项目2  基于多组学整合策略的广西特色制剂开发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17
  • 项目3  “桂六宝”产品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 18
  • 未来新兴优势产业链 20
  • 重大专项  5G设备及其应用研发 20
  • 项目1  用于新一代5G通讯的高性能射频前端(RF FEM)的研发和产业化 20
  • 项目2  面向东盟的物联网、新型通信及互联网创新技术转移应用示范 21
  • 项目3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在人造板制造中的应用 23
  • 重大专项  生态环保产业提升 24
  • 项目4  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研究及中—乌纳米炭黑联合研究中心建设 24
  • 广西科技强农八大工程 26
  • 项目1  非洲猪瘟形势下规模猪场稳产复产生物安全措施的集成创新研究及示范 26
  • 项目2  广西“双百”稻虾生态养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27
  • 项目3  广西“万亩百亿”油茶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28
  • 项目4  广西香蕉矮化密植重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29
  • 项目5  大宗食用菌功能化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 30
  • 注:牵头单位是企业的项目,按不低于1:3比例投入配套研发资金。

注:牵头单位是企业的项目,按不低于1:3比例投入配套研发资金。

汽车产业链

项目1  电动车智能化底盘关键技术创新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转向系统,实现特定场景的智能驾驶转向控制;(2)研究线控制动大系统,对电子助力器、ESC(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PB(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高安全的智能化制动控制系统;(3)针对传动效率、能量控制、振动传力匹配、NVH(噪声—气动与声振粗糙度)设计以及VCU(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开发高品质电驱传动技术,实现高品质底盘电驱传动系统的平台构建;(4)研究驱/制动系统动力学耦合机理,开发小型电动车的一体化智能管理与运动控制系统;(5)开发底盘域综合控制系统,研究底盘域控制的功能分配、电子架构、通信拓扑、网络管理、诊断测试,形成底盘节能、安全的一体化智能化控制。

考核指标:(1)开发智能控制的转向系统1套,实现集成主动泊车的开发与应用;(2)开发线控制动大系统1套,并对电子助力器、ESC、EPB进行集成与应用;(3)形成制动响应时间相对传统形式缩短10%,电驱传动系统各阶次噪音比车内总声压降低5dB的高品质电动车智能化底盘平台,应用于2款以上小型电动车;(4)项目实施期内,形成企业标准5份,实现使用本项目底盘的电动车产量超过2万辆,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400万元。

项目2  铝合金汽车副车架轻量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铝合金轻量化底盘零部件的系统方案设计;(2)研究铝合金低压铸造数值分析及模具设计;(3)研究低压铸造铝合金底盘零部件铸件工艺;(4)研究热处理过程中固溶和时效处理对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5)研究低压铸造件内部缺陷的X射线检测系统;(6)研究自动去毛刺、飞边系统;(7)研究铝合金底盘系统零部件的三维设计方法及分析结构强度。

考核指标:(1)整车可靠性路试要求2万公里强化路试和2万公里综合路试,无变形、开裂等情况发生;(2)台架试验纵向力、侧向力、垂向力在要求载荷下,达到50万次疲劳试验寿命;(3)提升Y向刚度,不低于38kN/mm;(4)底盘系统各部件模态满足要求,重量小于50 KG/套;(5)项目完成时实现产能不小于8万套/年,项目实施期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300万元。


机械产业链

项目1  预制桥墩装配连接产品体系与其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其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钢筋灌浆套筒连接系统;(2)研究预应力钢绞线连接系统和预应力钢棒连接系统;(3)研究节段拼装浆料及其灌浆质量检测系统;(4)研究连接构件内嵌传感器及长期健康监测系统。

考核指标:(1)接头极限抗拉强度大于钢筋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1.1倍;接头单向拉伸残余变形小于0.1 ( d≤32)或小于0.14( d>32);接头单向拉伸最大力下,总延伸率(%)大于6.0;接头高应力反复拉压残余变形≤0.3;接头大变形反复拉压残余变形≤0.3;(2)预应力钢绞线连接系统和预应力钢棒连接系统的锚具效率系数≥0.95,总应变≥2%;(3)灌浆套筒灌浆浆体28天抗压强度≥100MPa;(4)检测浆体密实度的敏感元器件的成本控制在连接产品组件的5%以下;浆体饱满度误报率不超过5%;(5)钢筋、钢棒和钢绞线筋内嵌的应变传感器疲劳性能,通过200万次循环加载,误差小于3%,测量误差小于5%,耐酸碱老化分别经0.1%的酸性溶液和0.1%的碱性溶液浸泡500小时后传感器不得失效;(6)项目实施期内,建立灌浆套筒和钢棒生产线各一条,新增年产桥墩预制拼装连接系列产品产值1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300万元。


项目2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列车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制满足各种运营场景的全自动驾驶列车整车技术;(2)研究满足全自动驾驶的列车网络控制技术;(3)全自动驾驶模式下,研究列车障碍物自动检测和识别技术;(4)全自动驾驶模式下,研究列车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5)全自动驾驶模式下,研究列车运营模式和降级模式;(6)研究全自动驾驶列车安全性和可靠性;(7)研究全自动驾驶列车场外调试与验证。

考核指标:(1)研发完成满足全自动驾驶系统场景的全自动驾驶列车,其驾驶模式至少包括:UTO(无人值守全自动运行)驾驶、ATO(列车自动运行)驾驶、ATP(列车自动保护)手动驾驶、完全手动驾驶。(2)列车在控制中心的统一监控下实现自动运行,自动实现列车休眠、唤醒、自检、自动运行、停车和开关车门、自动洗车,以及在一般故障情况下实现故障自动切除及故障运行、恢复供电等功能;(3)研发完成列车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1套,诊断系统准确率≥98%;(4)研发完成列车障碍物自动检测和识别系统1套,列车走行部安全检测系统准确率≥98%;(5)项目实施期内,生产全自动驾驶列车10列以上,销售全自动驾驶列车金额达3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800万元。


项目3  智能糖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究内容(1)研发制糖行业先进、完整、合理的工艺智能糖厂自动化、智能化系统架构等技术;(2)研发制糖全流程集中智能自动控制技术及软件包,实现现场操作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3)研发制糖高度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自动上传、分析、处理、远程查看、远程维护等功能;(4)研发压榨整列五座分轴传动压榨机智能控制和传动效率提高技术;(5)研发制糖次高温次高压蔗渣锅炉智能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1)全厂的控制和生产数据可视化在一间全厂集中控制与调度中心内实现,设备运行的自动化率达到97%以上;(2)压榨整列五座分轴传动压榨机的传动效率达到86%以上;(3)次高压蔗渣锅炉热效率达到88%以上;(4)百吨蔗耗标煤不超过3.8吨、吨蔗耗电量不超过30千瓦时、吨蔗耗新水不超过0.1吨;(5)项目实施期间,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800万元以上(以糖价的历史均价6000元/吨作为计算基准);(6)项目实施期间,在3-5家糖厂实现技术推广。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500万元。

 

 

项目4  新一代高端耐腐耐磨离心泵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稀土改性双相不锈钢合金对耐腐耐磨离心泵设计结构的影响,优化流道设计,提高扬程、排量和泵效率;(2)抗水锤作用叶轮防反转新型连接设计;(3)介质结晶和固结研究,机械密封新型冲洗方法研究和设计;(4)防介质串流全密封型轴承箱设计;(5)降成本设计(轻量化及减少合金用量设计);(6)缩短稀土改性双相不锈钢零件铸造和热处理时间的新工艺方法研究和开发;(7)智能化数控生产设备与小批量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适配性研究。

核心考核指标:(1)使用稀土改性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开发钢铁厂、有色冶金厂、火电厂和化工厂等企业大量急需的高可靠性耐腐耐磨离心泵12种以上,排量8000-15000m3/h,扬程5-100m,基本形成新一代高端耐腐耐磨离心泵系列产品;(2)新一代高端耐腐耐磨离心泵系列产品使用寿命不少于2年(采用2个月工业性试验腐蚀磨损折算法),国内领先,国际先进;(3)泵效率超过国家标准2%;(4)完成年产2000吨稀土改性双相不锈钢合金中试生产线1条;(5)新一代高端耐腐耐磨离心泵年产能达1000台以上,项目实施期间实现新一代高端耐腐耐磨离心泵的销售收入40000万元,利税2000万元。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800万元。

 

 

 

 

 

 

电子信息产业链

项目1  中国—东盟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与运营                 

研究内容:(1)建设中国—东盟网上技术交易平台(中英双语)。开发面向东盟国家和地区的中国—东盟网上技术交易平台(中英双语),形成集科技资源、技术对接、要素配置、技术评估、政策法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交流于一体的新型跨国技术转移网上服务平台。(2)打造中国—东盟科技资源数据库。打造承载“立足广西、汇聚全国、面向东盟”科技数据及应用的中国—东盟科技资源数据库,包含国内科技资源数据库、东盟国家科技资源数据库,实现按照产业链环节、产业链战略控制点、企业潜在需求等多个维度的数据资源精准配置,获得适合面向中国和东盟国家双向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3)建设中国—东盟技术交易平台营运中心及展示厅。打造中国—东盟技术交易运营中心,规划建设科技服务窗口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成果展厅两大功能区,实现“服务+展示”双重功能,为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推动我国首个跨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形成提供载体。(4)组建中国—东盟跨国技术转移服务团队。通过中国—东盟国际技术经理人培训班、中国—东盟技术交易平台巡回宣讲会和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入桂工作计划等,发展面向东盟技术转移的技术经理人,建立包括企业科技专员、院所科技专员、技术经纪人和国际科技特派员等在内的多层级技术经纪服务体系。

考核指标:

(1)建设中国—东盟网上技术交易平台(中英双语),开发两个东盟国家特色窗口平台;(2)打造中国—东盟科技资源数据库。整合、发布国内和东盟国家优质科技成果资源不少于30000项;国内和东盟国家高校、科研院所入驻平台不少于200家,其中广西高校、科研院所不少于30家,东盟国家高校、科研院所不少于20家;整合国内外技术专家不少于1000位;整合各类服务机构入驻平台不少于100家;(3)建设500平方米的中国—东盟技术交易平台营运中心及展示厅。运营中心每年不定期举办专题集中展示或对接活动,展示厅实时展示中国—东盟技术交易的服务成效,面向中国和东盟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开放。组织或参与跨国技术对接展示活动3-5次,举办平台线下推广活动3-5次,平台及平台活动通过媒体宣传次数不少于100次,服务企业不少于1000家,项目跟踪不少于2000项,促成技术交易意向金额不少于5000万元,其中:达成与东盟国家的跨国技术交易意向金额不少于2000万元;(4)组建中国—东盟跨国技术转移团队。组织或参与技术经理人培训班3-5次,培养入驻中国—东盟网上技术交易平台的技术经理人不少于200人,东盟国家的技术经理人不少于50人。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项目2  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技术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研建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云平台:研发服务广西地方和东盟区域发展的地球大数据管理和分析云平台,研发链接地球大数据在线云的智能应用终端设备;研建中国-东盟国家多国协作的协同精密定位服务网络;(2)服务区域的地球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数据产品研制: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性地球大数据在线智能处理模块化体系;研制一系列覆盖广西地区与东盟国家的水资源及岸带环境、地质灾害性形变及典型热带农作物相关的多要素基础信息产品集;研制监测基准站的无人机北斗 PPK地形测量和多维参数快速获取技术及设备,形成产业发展及政府决策的支撑信息产品;(3)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应用示范: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综合管理系统及区域示范:研制导航-遥感结合的地质灾害风险综合监测与管理系统,构建全域地质灾害遥感定期监测、重点区域“无人机巡视+视频实时监视”的监测预警体系,研究灾害体特征建模技术,实现致灾因子的信息精准提取、识别和精准预警,并在广西地区与东盟国家示范应用;区域水资源及岸带环境地球大数据时空动态监测专题系统: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研发覆盖广西地区及东盟区域江河湖等水体动态监测系统,构建海岸带环境要素分析评估模型,开展水环境安全、水资源动态空间信息支撑示范应用,评估海岸带岸线利用强度和生态承载力;中国-东盟重点区域地球大数据农作物监测专题系统:研建基于空间信息、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的热带及亚热带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和示范应用;专题数据接入终端设备。

考核指标:(1)建立东盟区域地球大数据中心,具有PB级存储能力,形成10个区域、数据条目不低于500万的空间信息库;搭建空间数据快速接驳服务系统1套,接驳地球大数据资源时效性优于3小时;研制链接地球大数据的云在线数据集成专题应用终端设备1套,推广行业不少3个;接收30余颗北斗卫星信息,北斗CORS站覆盖6个以上东盟国家。(2)构建地球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关键技术体系1套,集成具有在线计算能力的智能识别及快速算法不少于8种,构建专题应用数据集不少于8套,时间分辨率从天-月尺度不等,空间分辨率5m~1km;研建用户时空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1套,实时接收响应5万用户的位置数据;研制北斗多频RTK的无人机高精度测绘系统,平面精度±8mm+1ppm,高程精度±15mm+1ppm,地面分辨率3cm。(3)建立基于北斗泛在覆盖的灾害监测-识别-预警防灾综合技术体系1套,定位精度达到3-5mm,定姿精度达0.05°(2m基线),灾害预警响应时间小于10s,服务东盟不少于6个国家,监测领域不少于6个,受益人口10万以上;建立覆盖广西与东盟地区的地球大数据水体动态监测分析系统1套,动态更新时效性不低于15天,重点区不低于10天,空间分辨率不低于5m;构建广西地区及东盟区域海岸带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专题示范服务地区不少于2个;建立1套区域性地球大数据农情监测专题应用系统1套,示范作物品种不少于3种,覆盖广西地区和至少2个东盟国家,示范蔗糖农田等面积不少于400万亩,境内外应用农户1000个以上。(4)项目执行期内完成产值1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

项目3  民族特色智能融媒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内容分析技术:使用基于迁移学习的极少训练数据学习模型,对基于普通话与少数民族方言的视频、语音、文字进行结构化和标签化处理,实现对不同热点话题的自动匹配与推送,以及内容的套装与组合;(2)基于大数据的热点发现与智能内容匹配技术研究基于受众交互机制的热点类聚与流行趋势预测算法,实现流行与关注话题的自动检测。建立热点M2M(媒体到媒体)语义内涵相似度计算模型,实现与库存内容多种模式的匹配;(3)基于大数据异常检测模型的内容核查机制建立内容分类标准与核查机制,对要播放的视频进行画面、语音与字幕等多模态信息的异常检测分析,并筛选出更好的推送内容和阻止不合规内容的传播;(4)超高清可伸缩内容应用。针对快速发展的5G移动通信趋势,考虑4K和8K视频应用的发展,设计兼容性好、标准化的采编存储、流媒体云传输、实现海量用户的智能、精准导流和高带宽要求下的各类应用,并兼顾现有的投资,实现可伸缩的平台应用特性。

考核指标:(1)搭建智能融媒体平台,支持10个维度以上媒体内容标签处理能力;支持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7个以上民族各自不少于5个类别媒体库建立,总时长不少于1千小时;视频场景标签准确率不低于80%、文字与字幕识别准确率不低于85%;每天10个热点话题排名;库存媒体与搜索内容语义TOP10类别匹配准确性达70%以上;基于语义、字幕、人物、场景等多类别的4级内容自动审查机制,平均准确率高于70%;(2)实现三种以上网络终端应用软件系统,支持1万个以上流媒体并发用户;(3)在一个省级电视台进行3个月以上示范应用并出具用户证明;(4)项目成果推动产业新增产值收入不少于1.5亿元人民币,项目所建设的新媒体内容累计点击量超过1亿次。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项目4  可信人工智能云创新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1)建设基于容器技术的人工智能云平台,支持Kubernetes灵活实现 GPU 类型的调度;(2)开发异构资源管理功能,支持私有云、混合云的多核CPU、多GPU计算资源的统一调度、配置和智能化监控运维管理;(3)开展AI-DevOps研究,建立集数据导入、数据处理、模型开发、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服务上线等功能于一体,提供一站式多维度 AI-DevOps 落地支持;(4)建立数据仓库和模型仓库,实现版本地化数据集管理,联动平台开发、训练、流水线等多个功能,即点即用和实现版本化模型集管理,支持多种模型框架,平台内一键部署服务;(5)开展人工智能多框架融合技术研究,实现机器学习框架(TensorFlow/Caffe等)和分布式计算框架(Spark/Yarn等)的融合,提供机器学习所需的大数据分布式计算能力;(6)建立人工智能可视化模型训练系统,实现对模型生成、训练、监控、结果验证、发布进行可视化管理;(7)进行模型场景服务研发,支持基于场景的模型服务,一键部署,支持流量分担模式及内容引流的 A/B 测试。

考核指标:(1)项目实施完成并形成产业化后,预计每年带来3亿元以上人工智能云产业收入,每年新增税收超过2000万元;(2)支持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异构资源管理;(3)支持2种以上机器学习框架和2种以上分布式计算框架融合技术;(4)支持多GPU加速训练,分布式训练,深度学习任务训练速度提升15%;(5)支持国产主流芯片3家以上和操作系统2家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1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600万元。

项目5  广西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设计智能制造云新型体系结构,提供智能制造云咨询服务;(2)研究智能制造云大数据服务系统,包含智能设备运维、智能生产工业、智能能源管理、智能行业监管等服务;(3)研究智能制造轻型应用和诊断服务系统,制定智能制造云行业标准规范,包括研发管理、设备管理、仓储物流管理、质量追踪管理、生产管理等智能制造轻型应用,以及产业资源诊断、产业生态诊断、产业核心竞争力诊断、企业生态诊断、企业供应链诊断、企业核心竞争力诊断等智能制造诊断服务;(4)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会的智能制造云平台的公有云服务平台;(5)进行平台软件服务开发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建成广西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平台带宽接入2G以上;云存储容量达EB级,平台接入响应时间小于等于50毫秒;咨询服务、公有云服务、大数据服务支持并发数不少于1000用户;云平台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性达到99.99%以上,最高并发数为2000用户以上,最高响应时间为500毫秒以内;(2)建成广西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开展制造云服务示范公有云应用50家企业以上,制造私有云服务、诊断服务及轻型应用示范企业20家以上;(3)通过智能制造云实现产业协同,传统设计周期缩短50%以上,通过信息化改造减少管理浪费,帮助每个企业提升生产效率10%以上、库存降低20%以上,项目执行期内新增直接经济效益合计3亿以上;(4)获得核心技术相关软件著作权;(5)获得核心技术相关授权发明专利;(6)相关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800万元。


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重大专项  高性能新材料产业技术提升

项目1  TFT用ITO靶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发高活性纳米ITO粉体制备技术;(2)研发高性能TFT用ITO靶材常压烧结技术;(3)研发ITO靶材金属化及绑定技术;(4)研究ITO靶材磁控溅射过程的结瘤机理及使用寿命。

考核指标:(1)ITO靶材致密度≥7.13 g/cm3;(2)ITO靶材电阻率≤1.5×10-4 Ω·cm;(3)ITO靶材长边最大尺寸≥1000 mm;(4)ITO靶材晶粒尺寸≤6μm;(5)获得六代线以上显示面板线批量化应用不少于3条,产品良品率不低于70%;(6)ITO靶材绑定贴合率≥97%;(7)项目执行期内,建成年产30吨TFT用ITO靶材生产线,试产靶材不少于60吨,ITO靶材销售收入不少于1.2亿元;(8)获批相关行业标准不少于2项。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800万元。

项目2  高性能新型铸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高性能新型铸铁石墨形态控制变质剂类型及成分配比;(2)研究高性能新型铸铁石墨形态控制变质剂含量对金相组织、石墨形态、铸铁材质性能的影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3)研究变质剂添加核心工艺技术;(4)稳定批量生产出高性能新型铸铁。

考核指标:(1)高性能新型铸铁材料包括灰铁、蠕铁、球铁。其中灰铁抗拉强度Rm≥350MPa,硬度HB200-250;蠕铁抗拉强度Rm≥500MPa,硬度HB200-250;球铁抗拉强度Rm≥700MPa,延伸率≥10%,硬度HB200-250;(2)制定高性能新型铸铁材料行业标准3项;(3)项目实施期内,产能达到4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不少于2.5亿元;(4)相关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专家验收鉴定。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600万元。


生物医药产业链

项目1  瑶医优势病种特色产品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按相关法规要求,对金秀瑶医医院已获院内制剂批文的“产后三泡”以及已有科技项目产出成果“松节闷(关节骨痛)贴膏”、“荨麻疹清疹方”、“鼻炎清熏液”等4个瑶药产品开展产品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在对现有超声波雾化器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对“鼻炎清熏液”与现代器械进行融合研究,制定药械组合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申报并获得相关产品消字号或械字号批文,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具体如下:(1)理论研究:查阅古今瑶医药相关著作及文献,走访国、内外瑶族地区的民间医生,收集整理瑶医药临床实践资料,构建相对完善的瑶医药理论体系;(2)产品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生产工艺优选及中试研究,包括工艺路线设计、制备成型工艺研究、中试生产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包括专属性、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精密度与准确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样品测定、建立检测范围;(3)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皮肤刺激测试、急性毒性检测、致突变测试、眼刺激检测;4)产品配套器械升级及药械组合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产品配套器械的升级研究,产品与配套器械的融合试验,配套器械的再优化和生产质量标准研究。

考核指标:(1)建立相对完善的瑶医理论体系,构建集理论、诊断与治疗一体的瑶医优势病种诊疗体系,编写并出版相关著作1部;(2)建立质量标志物和作用机制明确的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并可供企业生产利用的药品制备新技术、新工艺4项,“产后三泡”和“荨麻疹清疹方”获得消字号产品批文,“松节闷(关节骨痛)贴膏”和“鼻炎清熏液”获得械字号产品批文;(3)完成配套器械的升级1个,制定器械生产地方标准1项,申报并获得械字号批文1个;(4)建立产品生产线1条,实现新增年产值4000万,实现年均利润400万。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800万元。

项目2  基于多组学整合策略的广西特色制剂开发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策略,按照“化学成分—网络靶标—药理活性”关联的研究模式,揭示四味脾胃舒颗粒针对消化不良等核心环节的作用机理,探讨研究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基础;(2)坚持整体性研究策略,采用UHPLC-Q Exactive MS、UPLC-MS、GC-MS等先进分析技术,进行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与确认,基于指纹谱效学、一测多评等质量控制新模式,找出能反映益智康脑丸、四味脾胃舒颗粒产品中主要功效的“质量标志物”或“核心活性成分群”,确定与功效关联的质量标志物,用于产品质量标准草案的制定;(3)建立从药材到成品科学、有效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品的质量均一、稳定、可控;(4)从壮瑶医药理论、临床价值、网络分析三个方面整合分析产品的优势与特色,明确产品临床定位。(5)通过增加产品含量测定指标、指纹图谱项等,以及产品的批间一致性提高等技术指标、确认的功效关联质量标志物提升质量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后,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等药效指标及增加临床应用量等。

考核指标:(1)建立已上市且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基于壮瑶医经验方的大品种培育关键技术体系,在益智康脑丸、四味脾胃舒颗粒产品中获得10~15个先导化合物,筛选400~600份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2)完善和提升益智康脑丸、四味脾胃舒颗粒中药品、药材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体系,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申请备案2~3种药品标准物质原料;(3)建立新的药品质量标准,形成与功效关联的质量标志物的质量控制体系,完成益智康脑丸中五指毛桃、三七等6味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补骨脂素、三七皂苷等质量控制方法,药品标准药味监控从16%提高到50%;完成四味脾胃舒颗粒的鸡矢藤、陈皮等4味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鸡矢藤苷、陈皮苷等质量控制方法,药品标准药味监控从25%提高到100%;向国家药监局申报修订提高药品标准,完成药品标准复核2件;(4)项目完成后实现益智康脑丸年治疗人数达9万人次,年销售收入翻番达1.2亿元;四味脾胃舒颗粒年治疗人数达100万人次,年销售收入翻番达1亿元。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项目3  “桂六宝”产品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1)开展桂六宝”产品紧缺原料药材(田三七、五味藤、横经席)种植与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实现药材的生态及有机种植及药材产地加工和饮片炮制一体化;(2)开展“桂六宝”产品注射用血栓通、正骨水质量标准提升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提升注射用血栓通、正骨水质量控制水平;(3)开展“桂六宝”产品注射用血栓通临床定位优化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注射用血栓通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4)研究注射用血栓通全过程质量控制与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关系,确定注射用血栓通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体系;(5)开展“桂六宝”产品正骨水剂型改进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完成正骨水水凝胶巴布剂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考察、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等临床前研究内容,形成产品剂型改进的开发示范与模式。

考核指标:(1)建立田三七、五味藤、横经席等规范化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各100亩,制定田三七、五味藤、横经席等种苗繁殖技术规程各1个,田三七种苗对海拔1200米以下适应性及五味滕、横经席对广西野生分布地生态环境适应性优于国内种苗技术水平;(2)建立田三七、五味藤、横经席等药材种植基地各1000亩;累计培训药农技术人员、药农 1000人次;建立药材种植示范县3个,累计推广面积 3万亩;建立田三七、五味藤、横经席等药材产地加工和饮片炮制一体化技术标准各1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利税100万元以上;(3)建立注射用血栓通、正骨水等产品质量标准2件,建立田三七、五味藤、横经席等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壮瑶药材质量标准3件,质量标准控制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推动 1个以上壮瑶药药材质量标准被中国药典收载(4)完成多中心、随机、双盲在三甲医院完成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早期用药临床研究,提交临床研究总结报告1份;获得修改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说明书补充申请受理号;(5)建立注射用血栓通产品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1个,质量控制点30个以上,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达到全国同类产品领先水平;(6)完成正骨水水凝胶巴布剂的临床前研究,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出具的临床试验批件;(7)注射用血栓通实施期内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实现利税1000万元以上。

实施时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未来新兴优势产业链

重大专项  5G设备及其应用研发

项目1  用于新一代5G通讯的高性能射频前端(RF FEM)的研发和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发5GNR(Sub6Ghz)的射频前端模块,设计模块中PA、LNA、滤波器、开关等各组件,研发模块各组件的匹配和控制;(2)基于团队前期经验,设计和电磁热仿真PAMiD高端封装,和封装厂合作实现PAMiD封装;(3)研究射频前端模块和基带的适配问题,并在软硬件层面进行优化;(4)研究产品的量产良率和可靠度,建立完备的测试解决方案;(5)针对5G mMTC(大规模机器通信)和5G uRLL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设计和优化射频前端;(6)针对不同的5G分支,研发射频解决方案,进而开发新的应用场景。

考核指标:(1)研制5GNR射频前端并实现产业化:①支持n77、n78、n79,3.5G、4.8G等新频谱,支持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支持MIMO和CF-OFDM等技术;②带宽≥100MHz,增益≥36dB,线性度 +28.5 dBm with < -50 dBc ACLR,PAE≥30.5% @ +28 dBm;③实现PAMiD高端封装和模块量产;(2)5G射频前端模块实现5-8家终端公司设计导入,3-5家设计定型采购。三年内超过3000万片出货,实现2亿元的营收;(3)建立射频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平台,以及快速封装验证平台,相关实验室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600万元。

项目2  面向东盟的物联网、新型通信及互联网创新技术转移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基于国内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及能力,推动物联网、新型通信及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技术、能力及科研成果面向东盟国家进行针对性、差别化、创新性及适用型改进,促进中国—东盟信息应用技术双向流动,实现中国高新技术转移目标,推动信息创新技术在东盟国家的广泛应用。(1)开展面向东盟的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应用。基于东盟国家运营商核心网资源现状,建设符合东盟国家市场需求的通信隐私保护平台。为互联网终端用户提供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大容量富媒体短信功能;(2)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开展面向东盟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研建面向东盟国家的物联网连接及设备管理平台,实现物联网连接管理能力,打造“终端即服务”,实现终端、管道、平台一体化;聚焦东盟国家智慧电力、环保、地产、交通等重点行业,实现相关领域的云端一体化物联网解决方案,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3)开展面向东盟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面向东盟国家,基于用户侧通信终端(例如手机终端、电视盒子和电子阅读器)搭建生活服务娱乐平台,以云平台架构为基础,通过统一的APP入口,整合东盟国家本地的生活、娱乐及政务服务等资源,加速东盟国家互联网转型进程。(4)开展面向东盟的数字产业创新应用。建设面向东盟国家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实现跨地区、跨行业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开发建设“单一窗口”国际申报合作平台,实现国外口岸在线进出口申报业务;聚焦东盟国家政府及中小企业用户,研发符合当地需求并全面涵盖业务服务,实现办公流程、考勤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即时通讯等场景线上高效协同管理。打造一体化物流金融服务体系。搭建面向西部12省区市及东盟国家集政府决策、企业立信、金融服务、舆情分析等多窗口于一体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综合服务门户。建设中国—东盟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及广西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息平台。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账单融资、仓单融资、运单融资三个标准服务体系。推出海铁联运创新融资、海江河联运创新融资、陆上贸易创新融资的产品和服务。

考核指标: 

1)技术指标:①研发超过8项面向东盟国家的新型信息通信、物联网、互联网及数字产业领域的平台及产品;②在3个以上垂直行业完成物联网创新应用;③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实现规模超过百万的连接管理能力。

2)产业指标:① 在东盟国家至少完成三个物联网垂直行业平台商业推广合同签订;②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面向东盟实现中国与东盟间1个以上业务场景的接入;③ 实现东盟生活服务平台在东盟国家上线运营,建成商用后第三年收入规模突破2000万;④ “单一窗口”国际申报合作平台正式上线,实现报关单跨国申报处理时长平均降低80%以上;⑤ 实现“智连云”平台在东盟国家上线并开展商业化推广,注册用户数超过5万;⑥ 完成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综合服务门户及配套平台建设及上线,平台在东盟国家推广。

3)经济指标:① 第3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② 面向东盟国家物联网、互联网及通信领域系列平台及系统第3年年销售收入不低于4000万元;③ 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综合服务门户及配套平台运营3年后,物流金融年收入不低于600万元;三年内融资撮合类项目落户广西的不少于3亿元,收入达到1000万元。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项目3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在人造板制造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1)结合人造板表面缺陷特性,研发人造板样本采集标准和样本清洗标准,构建包括油污、杂物、大刨花、胶斑等人造板缺陷样本库;(2)研究无影匀光发光系统。系统具备亮度足够、均匀稳定、受干扰性小、照明视场足够、光谱特性稳定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3)研究机器视觉成像系统。研究人造板传输速度、照相机各项性能与信号传输速度之间的匹配关系。保证图像清晰不出现拖影,保证实时性;(4)研究图像高速传输系统,实现大数据量的高速传输;(5)研究人造板表面缺陷识别算法,并利用faster rcnn网络,对样本进行训练,获得高精度人造板表面缺陷识别模型;(6)研发人造板自动生产线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实现多种缺陷识别、人造板双面同时检测。

考核指标:(1)构建桉树、杨树两大人造板缺陷样本库,人造板缺陷样本库主要包括油污、杂物、大刨花、胶斑等人造板主要缺陷,容量数量≥20万张;(2)研发无影匀光发光系统。系统具备高亮度、均匀稳定、抗干扰、充足照明视场、稳定光谱特性和长寿命的特点,光源均匀性≥80%;(3)研发高速同步机械传动装置,能在运行速度大于等于35m/min的生产线上驱动相机与人造板同时运行并完成拍照,实现100mm以内的震动拍照清晰,不出现拖影;(4)研发传输速率达2GB/秒以上的图像高速传输系统,实现大数据量的高速传输;(5)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人造板缺陷识别算法,完成高速高精度的缺陷采集,实现0.5毫米×0.5毫米的缺陷识别;(6)建立主要缺陷辨识率在10万样本以上时达到92%以上的高精度人造板表面缺陷识别模型。其中,大刨花辨识准确率≥97%;油污辨识准确率≥96%;胶斑辨识准确率≥96%;松软辨识准确率≥93%;漏砂辨识准确率≥92%;粉尘斑辨识准确率≥91%;(7)研发人造板自动生产线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实现多种缺陷识别、人造板双面同时检测,并在5s以内完成人造板缺陷提取、判断、反馈、处理全过程;(8)建立1个应用示范点,并应用推广到国内3条人造板生产线。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500万元。

重大专项  生态环保产业提升

项目4  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研究及中—乌纳米炭黑联合研究中心建设                 

研究内容:(1)开展废旧轮胎热精确控温、催化裂解生产纳米炭黑的机械设备与纳米炭黑生产工艺,解决燃烧法加热温度不均匀造成的品质问题,解决有毒气体产生的难题;(2)整合乌克兰的人才优势和技术力量,根据炭黑结构、性质与杂质的差异,研发机械分离纳米炭黑的生产设备和新工艺;解决现有裂解炭黑,如橡胶补强炭黑灰分、油分严重超标的难题;(3)研发3T+E+C尾气处理设备系统,防止有毒、有味气体泄漏,防止二次污染的环保机械设备与技术;(4)将裂解油、可燃气转化为纳米级炭黑,提高炭黑产量及品质;(5)研发机械活化表面接枝功能团生产高附加值多功能纳米炭黑生产设备及关键技术,扩大应用范围;(6)研发不同特性的纳米碳黑,分别用于橡胶补强炭黑、色素炭黑(打印墨粉、油印炭黑、黑水炭黑)、导电炭黑(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导电剂、导电炭黑炸药)、电磁波屏蔽炭黑、生物医用炭黑(透析用炭黑、胎牛血清用炭黑、肿瘤示踪炭黑、肿瘤光热光动力治疗炭黑);(7)联合乌克兰建立中—乌纳米炭黑联合研究中心,健全长效管理体制;(8)研发纳米炭黑分析检测、质量控制新技术。

考核指标:(1)企业建成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示范基地,解决裂解温度控制不均匀,升温速度过慢,产品中炭黑粒度过大等质量问题,易产生有毒气体,解决现有技术中纳米炭黑最多只能达到35%的问题。(2)机械分离,避免黑色污染;(3)尾气优于GB/T 32662-2016排放标准;(4)纳米炭黑粒度<80nm,机械活化度达到99%;(5)研发3种新纳米炭黑,炭黑产率达50%;(6)产品达到GB3778-2011、GB/T7044-2013、GB/T3782-2016标准;(7)成立中国—乌克兰纳米炭黑联合研究中心,健全长效管理体制;(8)建立精确控温裂解设备实验室、环保设备实验室,纳米炭黑纯化实验室、机活化实验室、纳米炭黑应用研究室;(9)废旧轮胎年处理能力能5万吨,4-5年推广10-20万吨;(10)产品年销售额超1.5亿元,利税0.2亿元;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广西科技强农八大工程

项目1  非洲猪瘟形势下规模猪场稳产复产生物安全措施的集成创新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1)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研究与风险评估(2)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集成创新与研究(3)非洲猪瘟形势下稳产复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4)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考核指标:(1)制定非洲猪瘟形势下规模猪场稳产和复产生物安全措施技术规范共20套,包括非洲猪瘟病毒监测评估技术规范;猪场生物媒介扑杀技术规范;饲料采购、加工及运输技术规范;猪场车辆清洗、消毒、烘干及评估技术规范;猪场人员进出技术规范;猪场猪群进出操作技术规范;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兽医疫病防控技术规范;猪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技术规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等。(2)获得ASFV毒株基因序列200条,阐明我区非洲猪瘟病毒遗传特性和分子进化特性。(3)构建非洲猪瘟预警模型,建立一套非洲猪瘟预警预报的标准操作程序(SOP)。(4)开发ASFV抗原、抗体快速检测技术5种;组装诊断试剂盒(试纸条)2个。(5)创建非洲猪瘟病原阴性的示范性种猪场1个,在广西2个规模猪场进行稳产复产推广示范,项目期三个猪场的生产母猪年存栏达到5000头以上,年生产种猪40000头以上,年产值2.0亿元以上,年增利税2000万元以上。(6)项目技术成果在广西20个市县进行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期间,新增能繁母猪100万头,新增出栏商品肉猪2000万头,新增产值40亿元。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项目2  广西“双百”稻虾生态养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1)稻虾养殖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小龙虾苗种分级培育新技术新模式集成与示范,小龙虾一年多造养殖新技术新模式集成与示范。(3)稻虾生态混养新技术新模式集成与示范,稻虾螺生态共作新技术新模式集成与示范。(4)小龙虾新型专用系列饲料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小龙虾特色风味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5)稻虾生态休闲渔业新模式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1)建立广西稻虾养殖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平台1个;生产安全抽检结果准确率100%;示范基地药残、农残监测合格率99%以上。(2)实现广西小龙虾苗种分级培育,年生产小龙虾苗种6万尾/亩,累计生产小龙虾苗种1.2亿尾。(3)打造华南地区稻田小龙虾一年多造、生态混养、生态共作等生态养殖新模式,小龙虾单造亩产达到100kg以上。(4)开发小龙虾新型专用系列饲料3种;建立饲料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1000吨,累计生产小龙虾专用系列饲料1500吨。(5)研发小龙虾保鲜保活技术,离水保活时间比常规保活方法延长20%;开发广西小龙虾特色风味产品3个;低温预调理产品-20℃低温保存保质期达12个月以上,即食产品常温贮藏货架期6个月以上;建成小龙虾特色风味产品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1200吨。累计生产产品800吨。(6)建立广西稻虾科技示范基地,累计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培育亲本300万尾,新品种(系)销售1亿尾以上。(7)生产商品虾1200吨,其他水产品700吨,加工水产品800吨,专用饲料1500吨,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累计示范推广20万亩。

实施期限:2020 年— 2022 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

项目3  广西“万亩百亿”油茶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1)油茶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和种苗繁育关键技术研究。(2)油茶园艺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3)油茶低产林生态改造模式创新与示范,典型栽培区油茶绿色栽培模式集成应用示范。(4)油茶精深加工先进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油茶增值加工产品生产及综合利用。(5)广西油茶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园建设与示范。

考核指标:(1)筛选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的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优异油茶优良新品种10个。(2)形成健康种苗快速繁育技术体系1套。(3)建立集茶果采收、茶籽处理及贮藏的油茶(籽)处理关键技术1套;构建1套茶油精深加工工艺技术体系,提升茶油品质。(4)建立油茶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园6个,总面积6000亩,达产后年产茶油达40kg/亩,总产值达2500万元。(5)建成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示范园3个,总面积2000亩,达产后年产茶油达20kg/亩,总产值达500万元。(6)建立油茶果(籽)处理车间1个,年处理茶果(籽)能力达5000吨;改建标准化茶油加工生产线1条、智能化茶油生产线1条,年加工茶油总能力达到5000吨;建立油茶副产品加工生产线1条。7)建设油茶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园1个,面积2000亩以上。(8)培训林农5000人次,销售种苗500万株,推广油茶新品种、良种15万亩;辐射带动广西油茶种植面积达900万亩,达产后年生产茶籽油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 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

项目4  广西香蕉矮化密植重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香蕉矮化密植”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香蕉矮化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应用,香蕉矮化剂的研发、新植蕉、宿根蕉矮化技术、矮化后香蕉病虫害防控技术、水肥调控技术、矮化香蕉北移到桂中地带,拓展种植区域;矮化香蕉贮运关键技术、建立蕉果质量安全体系,最终将这些技术运用示范并推广种植,为提升香蕉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考核指标:(1)建立广西香蕉矮化种质资源库1个,从国内外引进、收集或通过诱变等种质创新途径,获得并保存香(粉)蕉矮化种质资源10份以上。(2)筛选获得优良品系1~2个;建立矮化香(粉)蕉种质资源品种试验点3~5个,试验点总面积100亩以上。(3)研发香蕉专用矮化剂1个,并申请农药产品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各1个。(4)形成矮化香蕉贮运关键技术1套,实现从采摘,分级,包装到入库不超过6小时,预冷至果温20度以下的时间不超过12个小时,商品果储运损失率小于8% 。形成针对矮化密植香蕉的后熟技术一套,单次5吨以上的成熟均匀性大于90%,20-25度环境下货架寿命达到3天以上。(5)建立香(粉)蕉矮化密植示范基地5个,累计示范面积3000亩;香蕉平均亩产3200 kg以上,粉蕉平均亩产2800 kg以上,实现增产200kg/亩,增收产值800元/亩。(6)推广适合矮化密植的香(粉)蕉新品种6万亩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2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500万元。

项目5 大宗食用菌功能化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开展银耳、秀珍菇、木耳等加工专用型品种(菌株)选育研究;(2)面向辅助调节代谢综合症和美容保健两个领域,开展食用菌功能活性物质作用机理和质量稳定性等研究,优化产品配方,建立产品质控体系,开发保健新产品;(3)开展食用菌基础营养、加工特性、功能成分等研究,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开发食用菌速溶营养滋补产品、功能性饮料等新产品,实现食用菌营养食品产业化生产;(4)以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开展快速发酵、营养调配和工艺优化研究,开发复合微生物菌剂、饲料、调料等新产品,建立相关产品安全利用评价体系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选育出富含特定营养成分的加工专用型食用菌品种(菌株)2-3个;(2)建立营养滋补品、功能性饮料、功能调料等食用菌产品加工相关新技术(体系)6项,研制保健食品、营养食品等新产品5-8个,其中获得保健产品批文2个以上;(3)设计和集成建设年加工食用菌能力5000吨的生产线3条,建立年处理能力2万吨以上的食用菌副产物循环利用示范区1个;(4)项目申请相关发明专利8-10项;制定相关技术规范6项;(5)建立接待能力在600人以上的培训示范中心1个,项目实施期内举办相关技术培训8-10次,培训人员2000人次;(6)项目实现期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20年—2023年。

相关说明:公开择优。

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500万元。